农大人物

姜瑞元:危难寻真理 太平望富强

来源:新闻中心责任编辑:王天亮终审:王天亮发布时间:2015-09-11

 前言: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校初期的领导、教师、学员大多是部队复员转业官兵,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参加过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伟大征程,留下了值得后人感怀珍惜的精彩故事和人生感悟。

  新闻中心为此刊发我校第二任校长姜瑞元长子姜小穗回忆父亲生平的文章,以此纪念抗战先烈和建校先贤。

wds.JPG 

  姜瑞元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第二任校长,在学校工作25年,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姜瑞元,1915年出生,原籍山东省海阳县;1937年参加抗日活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军委情报部情报处长,大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转业至国家农垦部,1958年初赴北大荒,任853农场场长;19587月,受王震将军指派担任我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196210月经国务院批准任校长,19781月任党委书记,19837月离休;198912月在山东烟台病逝。

 

危难追寻真理   太平守望富强

——纪念父亲姜瑞元诞辰100周年

■ 姜小穗

 

   2015年是父亲姜瑞元诞辰100周年,这是个传统的纪念年岁。2013年夏天,我参加了农大子女返乡聚会,看到大庆校区繁花似锦,人才辈出;看到裴德校区夕阳从容,一片温馨。我情不自禁想写篇文章纪念父亲,告慰他非凡的一生,以不辜负他的追求和守望。

  父亲1983年离休了,那年他68岁。他告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事业,告别了深深热爱的教育岗位,告别了八一农大亲爱的师生员工。他带着功成名就的心情,带着社会变革的忧患,带着风烛残年的病躯回到家乡烟台。

  198912月,父亲在烟台与世长辞,农业部评价:“姜瑞元同志在五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在创办和领导八一农大的25年中,坚持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为农垦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永远怀念姜瑞元同志。”

  王震将军的点评说:“姜瑞元是总参的大校,本来是可以当将军的,但他却主动要求来北大荒。他对教育工作很钻”。

    作为子女,我们十分感谢党和人民给予他的高度评价,更在意的是,父亲长期受到八一农大师生员工的爱戴和关心,视我们家人如亲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有时我想,古之所谓“封妻荫子”也不过如此。目前,我们兄弟姐妹6人的家庭生活都很好,谢谢大家。

 

一、 父亲成长的时代和家庭背景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海阳县郭城镇柳树村。一百年前,那是一个150户的中等村庄。东临河汊,西靠林寺山,丘陵起伏,南北开阔。由于交通不便,使之民风古朴,崇尚读书。自古以来,晨曦鸡啼,炊烟缭绕,犁铲叮当,牲畜信步,地灵人杰,不愁收成。

上世纪初,曾祖父家有50亩地(直到三十年代分家)。曾祖父姜谦让本身喜欢读书,更舍得花钱培养孩子读书。辛亥革命前后,我大爷爷和我爷爷都考入洋学堂(京师高等大学堂)学法律。父亲出生前,大爷爷和我爷爷都已大学毕业,都考取了北洋政府绥远省的县长职位资格。那阵子,柳树村一门出了两个县长被传为当地佳话。父亲是在旧官僚家庭中长大的。

  我爷爷姜荣桂(18901947),1914年毕业于“京师高等大学堂”。之后多年在绥远省和察哈尔省做县长。曾做过萨拉齐、康保、沽源、多伦、宝昌5个县的县长。他深明大义,坚守气节,参加了长城抗战 。当宝昌县被日军占领时,他宁死不当伪县长,1937年弃官务农回老家种地10年,被当地传为佳话。爷爷1947年去世时,是共产党政府的县参议(相当于后来的政协委员)。

  1915年正月初一,父亲生于济南。可惜,那是个国家悲惨民族危亡的年代。童年时外强凌辱,军阀割据,匪盗肆虐,民不聊生。青年时日寇入侵,遍地烽火。那个时代考验着每一个知识青年的选择。除了抗日的民族方向,还有执政的阶级方向。

 

二、 父亲走上革命道路

  祖父在绥远、察哈尔一带做官,把家长期安置在呼和浩特,短期在张家口、北京。1923年以前,父亲随祖父母在呼市生活。父亲有1个弟弟和1个妹妹。1923年—1929年,祖父把父亲和二叔送回老家柳树村读私塾。请的先生是个清末秀才,老先生的文学、历史、书法功底深厚,还会常常谈及一些社会问题 19294月,祖父把父亲和二叔接到北京。父亲在北京生活了8年。除了上中学,还在东北大学(流亡在京)半年多。在北京,他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和“七七事变”。这是民声鼎沸、蕴育抗战的8年。父亲在高中时参加了“12.9学生运动”的全过程,之后加入了“民先队”(党的外围组织)。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由“民先总队”介绍去往延安,中途被党组织安排在山西吉县工作。从此正式走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他1939年在八路军入党,介绍人薛克忠(后任工程兵副司令员,中将)。

 

三、 父亲在战争时期和军旅中的典型经历

  1937 .101939.5,父亲担任“西盟会”区长、县团长、县特派员。“西盟会”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织,其任务是组织宣传民众参军参战;收容散兵游勇集结抗日;为陕北送人、送粮 、送情报。吉县与陕北仅有黄河之隔,是陕北往太行前线的重要通道。听父亲说过吉县的一个故事:他当区长时,收容国军、晋军散兵和地方民勇达1000人,组建了一个抗日大队,父亲兼任大队长,还与日军打过一仗。后来上级从陕北派几个人来把队伍带走了,这只队伍在解放战争中成了著名的“临汾旅”主力。

  1939.51945.9,父亲在著名的386旅(太岳军区)司令部机关,跟随陈赓、薄一波、谢富治、陈再道等领导。这期间他的任职有:营指导员、侦查股长、作战参谋、情报科长、抗大学员等。

  1945.91947.9,父亲在中原野战军4纵队,仍是陈赓的部下,任团参谋长、团长。1947.8部队强度黄河挺进豫西,解放了豫鄂陕大片地区。

  1947.91950.7,他在河南军区司令部(司令员陈再道),任参谋处长、情报处长、作战处长、办公室主任等职。这期间曾化妆卧底,参与策反国民党军1个师起义;组织渡江侦查,解放武汉。

  1950.71951.10,调华南军区司令部(司令员黄永胜),任情报处长。此期间母亲侯仙芝也在该情报处任秘书。

  1951.101957.11,父亲调任中央军委总参二部任处长。期间曾赴朝参战。母亲随同调入总参二部(1954.41959.5,母亲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工作)。

 

四、父亲的事业在北大荒

  父亲军旅生涯20年后,从19587月至19837月,他在八一农大工作和生活长达25年直至离休。他的事业、他的情感、他的欣慰、他的挂念、他的朋友、他的传说、他的灵魂都在北大荒。他生前说过,要把骨灰埋在农大北山。后来因为我们子女都不在农大生活,就没实现这个愿望。

  说起父亲到北大荒的原因,有个误会,有个故事。他不是1958年“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中的一员,而是195711月单独转业的。1956年夏,父亲到北京北郊小汤山(军队)疗养院疗养,巧遇老战友刘伯增也在那里疗养。刘伯增1956年随铁道兵已转业到北大荒,时任铁道兵农垦局副局长。他对父亲说,解放了,不打仗了,在军队没用了,还不如到地方干一番事业。父亲同意他的观点,两人约定到北大荒作伴儿,当时还“拉钩”呢!后来的一年,父亲三次打报告要求转业,总参都没批准。最后还是找了王震(时任农垦部长兼副总参谋长)“走后门”才办成转业。

  195711月,父亲转业到农垦部机关“帮助工作”,暂时没安排职务,因为他坚决要求去北大荒。3个月后他如愿以偿,随王震部长一道去了北大荒。在北大荒的第一仗就是在八五三农场“开发雁窝岛”,至今流传着“大酱缸当关地宝,老场长背粮进岛”的故事(父亲是小说《雁飞塞北》的主人翁原型)。到北大荒的第二仗就是建立八一农大。19586月间,王震对父亲说“:在垦区要办大学,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我挂个名兼校长,你上过大学又上过延安抗大,由你具体负责建校工作。要把抗大精神贯彻到建校工作中。”在这次谈话2个月后,农大开学了,1200多名农管系的学员陆续报到。父亲的“战争”又开始了。

  八一农大已有57年校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建校期(19581966)、文革及恢复期(19661983)、发展期(19832003)、快速发展期(2003迁校后至今)。父亲经历了农大前两个阶段。关于那段历史的记叙,已有许多老同志写了文章,归纳起来就是:教育为政治服务统一了信念方向;同艰共苦克服了生存困难;求贤若渴构建了教师队伍;“正规化全日制”立足于大学之林;讲基础重实践形成了受欢迎的务实校风;实事求是落实政策消除了文革影响。

  在1958年“大跃进”旗帜下成立的大学,全国不下几百家。但像八一农大这样能存续至今的不多,通俗说就是“有市场”。这是八一农大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父亲后半生苦苦痴情的事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大荒一百多个农场的主要领导一半以上是八一农大毕业生。父亲去世前,念念不忘农大的发展。有人到烟台,他总要问及农大的师资建设、教学成果、学生生活、发展规划、毕业分配、员工待遇等等问题。他尤其强调“基础理论课要扎实,实习要针对性强,理论与实习要结合出水平”。这也是他一贯倡导的。他十分重视农场对毕业生的评价,把它当做一面镜子。

  父亲的北大荒梦,改变了我们全家七口人的命运。他和10万官兵一同干出垦区永葆青春的事业,这和家庭的牺牲比起来,值啊!我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对他的事业心是理解的。这相当于在共和国之后又打下了一座江山。八五三农场和八一农大像北大荒沃野的两颗大树,根深叶茂、郁郁葱葱。

  我常常感叹和羡慕父亲的人生:一个屈辱国家苦难年代里成长的平凡书生,投入了绝地搏击的民族冲刺行列,参加了翻天覆地的国家崛起阵营。之后,又有了不荒的事业寄寓灵魂。这是多么辉煌的人生!我们后辈永远为他骄傲自豪。

 

五、 小时父亲给我的印象

  我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多,因他忙于工作,另外我13岁上中学就离开家了。五十年代,母亲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工作,我家住在中南海红墙里面。父亲是总参二部搞情报的,神神秘秘的不常回家。我和二弟、三弟每天都去中南海幼儿园,有带棚子的脚踏三轮车接送。四弟由保姆在家看着。我们那个院子应该是早年皇家杂役住的,大约有20户。那时住的都是中南海的普通工作人员。父亲的通行证是红颜色的,只能进中南海西门直接回家,哪个挂牌的机关都不能进。我都想不起来他回家的事情。1958年初他去北大荒了,我们全家都搬到了密山农大。

  八一农大1963年才有小学,1969年才有中学。我和二弟三弟都上裴德小学。姥姥带着我们三个在“山南六组”一间房子住了3年。父母一直住在农大卫生所旁边的“办公室家”。那3年中,父亲去看过我们两次,都是参加裴德小学会议之后,顺便去家里看看。1962年夏天我们搬到了农大新盖的“干部宿舍”。放假的时候,他会叫我们轮流去“办公室家”听训。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总出差,每次出差回来都欠公款,然后从工资扣,原因是他在公事安排之外的花销不要发票,如吃饭、乘车、住店等,公私分明,主观上就没想报销。到文革开始停发工资时,父亲还有600多元欠款没扣完(接着扣)。家里的花费是靠母亲的工资。

  父亲没给我们特别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不准特殊化。记得一次,我和二弟因到大礼堂看电影没买票挨了打,他说:“人家看你们是校长的儿子就不要票,将来你们还不为非作歹啊!”。我们几兄弟都是幼儿园长大,上的都是当地小学中学,与农村的孩子在一起10来年。他总是鼓励我们和农村孩子交朋友,向他们学习,不许我们有优越感。

  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和病痛抗争了几十年。他的哮喘病是在朝鲜战场坑道里得的,后来发展成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最终要命的就是这个老毛病。从朝鲜战场回来后,通过疗养他的病已经好了,但是到北大荒又犯了,每年冬天都很难过。农大建校初期,他每天都熬夜工作,咳嗽声常常把我吵醒。我很心痛很无奈。他的病是空气寒冷造成的,但是他对到北大荒无怨无悔。多年来,父亲的夜咳嗽声经常会在我耳边响起,他督促我战胜困难执着前行。

 

六、 父亲给我的16封信

  自1972我到北京上大学,至我到西北工作,至1989年父亲逝世的17年间,父亲给我写过约16封信(保存下来的),关注国家大事和我的事都在信中有所表达。

  他关心我上大学和毕业分配,希望我们没有干部子女的优越感,要和工农子女打成一片。一次他在信中说:“同事为你叫委屈,说你没有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我非常高兴你没有这种情绪。苦乐观属于世界观,希望你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说实在的,我们兄弟姐妹真没有高干子女的“样子”,大家是公认的。

  他还教育我们关心国家大事,永远跟党走。我非常理解父亲和那代老同志,他们容不得别人挑战党的政权,因为政权是战友生命换来的。

  父亲离休后曾想“有计划的读点书,读点古籍,特别是有关孔子的著作。”他买了很多有关历史的书,拉开架势要找个“安静地方”做学问。可惜,病痛缠身,杂务不断,母亲的健康状况不佳,这个宿愿未能实现,终成遗憾。

 

我对八一农大学生的寄语:

  1、中国的和平、社会的安定、农大的成就,是历经磨难来之不易的。要珍惜现实条件和幸运机会。农大的未来华章在你们脚下。

  2、社会的需要就是人才的方向。人才的需要就是学校的方向。学校的需要是成就和掌声。相信你们,后来居上。

  3、关心社会公正,奉献劳动热情,攻关克险励志,淡泊名利爱人,特立独行创造,谦虚谨慎学习。这些品质会伴随你们成功前行。

  4、看着你们的幸福成长,看着北大荒的宁静繁荣,我的父亲姜瑞元一定会含笑九泉。

hjk.JPG

 2011923,我校举行老校长姜瑞元遗物捐赠仪式,姜瑞元的长子姜小穗先生及其夫人葛玉萍女士,代表姜家人向学校捐赠姜瑞元老校长的部分遗物。

 

  (作者简介:姜穗,原名姜小穗,姜瑞元长子,中国“二汽”退休高工,1951年生于广州,197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系,在青海、兰州、湖北从事汽车工程40年。)

 

  • 八一农大官微
  • 八一农大学工在线
  • 八一农大青春在线
  • 八一农大本科招生
  • 八一农大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