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人物

于晓秋:在岁月积淀中成长

来源:八一农大报责任编辑:王天亮终审:王天亮发布时间:2015-12-23

 

dv.JPG

  即使将近知天命之年,她身上仍然透露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数学人清晰的逻辑思维,从言谈举止中,记者能感受到她作为人师的责任,作为学者的儒雅。

  自1993年来到八一农大,22年来她用青春诠释责任,用岁月谱写成长。而今,鱼尾纹爬上了脸颊,但微笑依然那样澄澈,那样可人。她就是当选我校“第九届教学名师”的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系主任于晓秋。

 

循循善诱,良师益友

  “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于晓秋的每堂课都会以这样的师生问候开始。提及原因,她告诉记者:“这是我专门要求的,同学们站起来不单纯是师生问候,更重要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告知学生进入角色,找回状态。”在大学校校园里,这样的师生问候大多在淡化,但于晓秋一直在坚持,“对每一位学生的高度关注促使孩子们去学习,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张奇同学告诉记者,现在上于老师的课,大家都抢着要坐前面。

  “学习数学其实非常辛苦,并且数学专业相对更难就业,于晓秋一直在督促指导同学们今早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李静同学说,“在跟与老师的交往中,就感觉找到了大姐,累了有人倾诉,困惑了有人交流,心里很温暖。”

  在理学院年轻教师周晓晶眼里,“于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是大家的好姐妹,为人勤奋稳重,有些时候帮助同事甚至比为自己做事还用心,还较真。从我结婚到生孩子,她一直都忙前忙后,体贴入微,让人感觉感觉到和谐、亲切。”

  用热心和行动促进年轻教师进步,榜样的力量不可低估。从备课讲课到作业批改,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安排,点点滴滴工作的参与和见证,让一直在于老师身边的周晓晶成长为年轻的副教授。

 

勤勤恳恳,宠辱不惊

  据了解,于晓秋除了培养硕士生以外,还教授本科生《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多元统计》等多门课程。教学中她做到本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于本科生她注重拓展学生知识面,对于研究生则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共同的原则是对学生负责,学以致用。

  2008年,理学院实施“3+1”教学计划,没有相关经验,理论与实践差距很大,校企合作零基础,诸多的难题亟待解决。作为系主任,于晓秋殚精竭虑,统筹调度,顺利推进。理学院何东院长说:“能够稳定完成3+1计划,一方面来自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老师的责任心。”

  记者采访于晓秋时注意到一个细节:每谈到一个话题,她都会在小本子上记下记者提问的问题,一一解答、逐次展开,不落下一个。随后,记者发现她办公桌上还有一沓这样的小本子,记录这工作安排和落实情况。这无疑是于晓秋负责细致的表现。

  平常心是优秀者共有的品质。谈到当选农大“第九届教学名师”于晓秋微笑着表示,这完全是幸运,“我只是教学时间长一些,年龄大一些,经验多一些而已,一些年轻教师们很优秀,可能只是在经验积累上还需时日,所以我才评上了这个奖。”

  近五年来,于晓秋曾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主持完成省规划重点课题两项,发表科研论文13篇,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部和专著1部。但在她的言谈中丝毫没有看到满足,感受到的只是宠辱不惊的心态。“在积淀中成长,毅力是利益的前提,付出是收获的条件”这是于晓秋教给年轻农大人的成长之道,也是成功之道。

  任其职尽其责,平常心铸就非凡;严于己慎于学,责任心展现师风,这是写照也是追求。

(学生记者:张旭)

  • 八一农大官微
  • 八一农大学工在线
  • 八一农大青春在线
  • 八一农大本科招生
  • 八一农大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