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奶业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大规模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因营养代谢问题引发的奶牛疾病日趋突出,发病率高达20%以上,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徐闯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积累,率先在国内建立奶牛营养代谢病群防群控技术及产品体系,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走出了一条牛病早期监测新路。
求学问道 勤奋托起宏图志
1998年,徐闯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入学初,勤奋好学的徐闯表现出对专业的浓厚兴趣。那时,学校还在密山市裴徳镇办学,地处偏远,但对他来说,却是潜心求学的桃源圣地。四年的本科学习,愉快而充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掌握了扎实的动物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诊疗技能。
“非常喜欢这个职业,想当一名好的兽医,可能这就是缘分吧。”简单的回答,渗透着对专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
毕业实习期间,徐闯跟随指导教师夏成教授到牛场进行奶牛酮病调查工作,第一次有了与奶牛接触的机会。通过前期的学习,他知道酮病学名是醋酮血症,是由于糖和脂肪代谢障碍,造成大量酮体蓄积于体内引起的一种奶牛代谢类疾病。牛舍里充斥着排泄物混杂的刺鼻气味,徐闯的注意力只在那些瘫倒的奶牛身上,他是多么珍惜这样的实践机会!由此看,他是个天生的兽医。
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徐闯却感到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开,要学的实在是太多了!在辅导员付世新老师的鼓励下,他决定报考研究生。当时,多数同学选择报考本校,而徐闯则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的发源地,一个被称为兽医教育界的“黄埔军校”的大学。
“要考,就选择心目中最理想的。”如此的孤注一掷,也基于因这种决心和刻苦的努力,他当年顺利考入该校的临床兽医学专业,从此开启了他的科研事业。
硕士研究生阶段,徐闯师从姜玉富教授,进行动物疾病诊疗理论学习,与本科学习阶段不同的是,他拥有了大量深入养殖场的实践机会,这对于一名年轻兽医的成长十分关键。
一次,徐闯同导师到沈阳一个新建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做调查,场里刚从澳大利亚引进了带犊成母牛,正值分娩高峰期,突然发生了大规模的产前流产性疾病,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陆续有200多头母牛流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他们将样本带回实验室,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为奶牛妊娠毒血症,一种典型的奶牛围产期脂肪酸代谢紊乱性疾病。
这件事,深深印在徐闯的脑海里,他忘不了养殖场负责人心急如焚、兽医们无能为力的样子,忘不了成群奶牛伏倒在地的惨烈场面。从那时起,他意识到,我国在奶牛规模化养殖上尚缺乏对奶牛妊娠毒血症这类代谢病的有效防控,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早期监测技术体系,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这件事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奶牛代谢疾病研究的决心,将目标瞄准奶牛代谢病发病机理和群防群控技术的研究。
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已并入吉林大学,徐闯硕士毕业并考取本校的博士,从事他喜欢的奶牛代谢病发病机理与防控技术学习和研究。他的导师王哲教授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内科与诊疗学分会理事长、奶牛代谢病理论和实践研究专家。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徐闯在奶牛代谢病研究领域得到系统学习和充分锻炼,不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05年,他以第一作者发表了所在实验室的第一篇SCI文章。200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奶牛酮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了“吉林大学优秀论文奖”。
困知勉行 科研之路勇攀登
2008年,徐闯博士毕业后,放弃了更加优厚的待遇条件,毅然选择回到母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作。在老师同学眼里,他完全可选择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发展平台,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黑龙江是全国奶牛养殖的黄金地带,特别是黑龙江垦区奶牛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和水平,更是代表了中国奶牛养殖的水平,八一农大根植垦区,与垦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奶牛健康养殖也是学校的优势科研领域,加之对母校这份割舍不断的感情,这一切,又怎是其他高校比得了的?
在母校建校五十周年之际,徐闯成为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教师。他给自己定下两个目标:一是当好一名称职的教师,二是继续科研工作,干出成绩!
为此,他苦练教学基本功,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技巧,很快就承担起本科兽医内科学等临床课程的教学工作,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开阔的视野,将一个个生动案例引入课堂,灵活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过了教学关,他重整旗鼓,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科研工作刚起步,徐闯便得到了导师王哲教授的一笔不菲的科研经费,加上学校科研启动金,有了这笔经费,他抡开膀子加油干,一条宽广的道路在他面前铺开。
实地调查是摸清代谢病流行特点的最有效途径。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足迹遍及龙江内外,走访调查了近百个牛场。冬天,在冰冷的牛舍里,与牛场兽医和饲养员一起探讨奶牛养殖和疾病防控工作;夏天,在满是粪便的奶牛运动场上记录发病情况,经常一呆就是几个月。多年来,他积累了宝贵的奶牛健康养殖临床经验,与垦区奶牛养殖集中的牡丹江管理局和九三管理局的奶牛场建立了密切联系,为组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群发代谢病群防群控技术服务团队,开展代谢病防控服务奠定了基础。
在奶牛代谢病发病机理研究领域,传统的研究模式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发病相关蛋白进行研究,这样的缺陷是不能系统的说明发病原因,如果想全面搞清代谢病发病机制,就要打破传统。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徐闯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如果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到代谢病研究上,是否会全面展示出疾病相关的标识物呢?
在开展一系列的探索和总结后,徐闯尝试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引入到奶牛代谢病的防控研究中,目的是实现奶牛代谢病差异表达蛋白的全景展示,从而更加系统地阐明奶牛代谢病的发病机理。随着这个思路的提出,2010年,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的支持,使他的推理进一步得到了证实。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运用,大量数据源源不断地产生,一座系统的奶牛代谢病发病理论大厦初具模型。这项研究一改代谢病传统的研究方法,丰富了原有代谢病发病理论,使他在奶牛代谢疾病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受到学界认可。
厚积薄发 研究成果丰硕
2015年,徐闯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学。此期间,他学习到名校学者的敬业精神和治学态度,并在脂肪酸营养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发现,美国教授非常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他们把研发工作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研究成果与企业产品的无缝对接,一项项高新技术产品汇集成企业的发展命脉。“科技支撑产业,是临床兽医学的科研要走的阳光大道。” 通过访学,他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对自己今后研究方向和模式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海外归来,恰逢国家为加大中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出台了诸多政策,徐闯信心满满。很快,他就组建起奶牛代谢病群防群控技术科研团队,依托龙江奶牛养殖产业优势及学校在牛病研究领域的长期积淀,抓住了一个重要的机遇,成功组织了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畜牧养殖业重要领域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并主持其中的“奶牛养殖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
在的研究过程中,他带领奶牛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团队,历时三年,以黑土地星罗棋布的奶牛场为家,奔走于龙江大地,从十余个奶牛养殖场的大量现场调查数据及奶牛生产的每个环节入手,在奶牛生产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提出了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的节能减排发展模式,结合奶牛生产的实际,创新打造了规模化奶牛场节能减排技术体系,为我国奶牛健康养殖、节能减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一批成果落地转化,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并为学校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该项目成果先后在黑龙江省东部和西北部奶牛主产区10余个规模化牛场进行了集成示范,累计新增利润超亿元。
参加工作9年来,徐闯推广新技术2项,研发新产品3个,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收录文章20篇;出版全国规划教材专著6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批软件著作权2个。多年来,他主持承担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2项,主持了国家基金委、农业部、教育部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荣获省部级奖励5项,其中,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各1项;荣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及黑龙江垦区、大庆市科技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荣誉只是对过去的一个肯定,人还是要向前看。”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和重任,徐闯在追梦的路上继续前行……(记者 闯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