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人物

杨克军:躬耕不辍的科教先锋

来源:八一农大报责任编辑:耿丽雪终审:耿丽雪发布时间:2018-01-19

  原标题:躬耕不辍的科教先锋——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物学学科带头人杨克军

  人物小传:杨克军,男,19685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方正县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栽培技术与作物种质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作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作物学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曾获得国家“八五”三江攻关先进科技工作者、“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个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农垦总局劳动模范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导师等荣誉称号。

   一片丹心 躬身科研

  杨克军于1987年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出身农民家庭的他身材高大,性格淳朴,却不善言谈,一开口就脸红,腼腆得像个大姑娘。他善于思考,心思缜密,行动力极强,老师们交待的工作,都完成得很漂亮,正因如此,还没毕业就被玉米专家王法政看中,作为科研助手留在了课题组。

  1991年,杨克军被派到八五○农场试验基地蹲点。此时,地处三江平原的八五○农场低洼地块星罗棋布,由八一农大主持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三江平原低湿地综合治理”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农学系大豆、玉米、小麦三个课题组作为主干力量参与其中,汇聚了八一农大最优秀的农业专家。杨克军崇拜这些老前辈,尊称他们为“先生”,甘愿当他们的助手。当时已是八一农大副校长的王法政凡事亲力亲为,每次做田间调查,脱了鞋,挽起裤脚就下田,干起农活也是好把式。“三垄栽培技术”发明人郭玉随身带着两件宝——小铲子和钢卷尺,春播后天天下地看苗情,为使幼苗根系不受伤害,老专家就直接用手拨开土壤。植保专家辛惠普做研究不图名利,只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总是把自己研制的配方无偿提供给农场使用,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一切都被杨克军记在心里。他从先生们那里学到了真本领,同时细细品味着他们对待科研的“专注”和高尚情操,深受感动和鼓舞,逐渐融入到自己的行动当中。

  杨克军在八五○农场蹲点期间,每年100多天吃住在基地,一干就是六年。每年从春天到秋季,杨克军要开展试验设计、科研小区规划、田间调查、收获测产等工作。在炎热的夏季,他顶着太阳在田里记录数据和作物生长状况,一忙活就是一整天。待到雨季,他冒着瓢泼大雨在泥泞中查看低洼地块的排水情况。“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他工作的常态。这六年,他做田间调查的记录本,密密麻麻地记载了试验的所有数据,整整装满了几个大纸箱。

  1996年,“三江平原低湿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课题荣获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杨克军也因在研究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 ‘八五’攻关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8年,他考入东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于耕作学专业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省城和山东的多家科研院所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都被杨克军一一谢绝。此时,他牵挂的是北大荒那片熟悉的黑土地,不知倾注了老先生们多少心血,想到当初立下的誓言——如今事业未竟,怎能离去?定要扎根这片黑地,干出一番事业。

       2001年,杨克军毕业回校,顺利申请到了省教育厅骨干教师项目,并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王法政、孙生林两位先生相继退休,他独自扛起了玉米栽培科研的重任,在此后的两年,与负责育种工作的同事合作,培育出了玉米优良品种“垦玉7号”。

  从2004年开始,杨克军连续三次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项目。从“十五”至“十二五”,由于杨克军带领课题组每次都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课题实施效果突出,每个阶段项目结束前,他都会收到下一阶段的任务通知,他也被授予“‘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十余年来,杨克军致力于玉米逆境生理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理论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始终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为黑龙江省玉米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和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黑龙江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黑龙江农垦总局重点科技示范推广项目25项,获得“玉米区域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和“玉米新品种垦玉7号品种权”等鉴定成果11项。

  2006年以来,杨克军主持承担的9项课题通过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及大庆科技局的鉴定并受到奖励,其中参加的“黑龙江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玉米增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两项课题分别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和厅局级奖励。2016年,他主持的“基于区域布局的玉米机械化高效高产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这些都是杨克军科研能力的最好例证!

   宅心仁厚 悉心耕耘 

  作为教师,杨克军对待学生像朋友一样亲切、和蔼,喜欢用赞许的口吻教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他批改学生毕业论文总是一丝不苟,几乎每一页都布满了修改意见和批注,细致到对错字的勘误。他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会充当起计算机老师,甚至教他们制作PPT汇报图表,他的严谨让学生们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指导过的本科生后来有不少人又都考取了他的研究生。

  在杨克军指导的众多学生中,有一名叫孟令辉的2003届毕业生,他由于家庭贫困导致自卑心理,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毕业前夕,小孟请他向工作单位推荐自己:“杨老师,我没有任何要求,无论您给我推荐什么样的单位,我都会去。”杨克军早知道他是个好小伙子。那年春季大旱,孟令辉不用老师叮嘱,天天早上三点钟起床,翻过科研所的院墙,跑到田里挨个给幼苗浇水。这孩子有担当、很优秀,一定要有个好去处!果然,他被杨克军推荐给前来招聘的黑龙江省农委种子管理局。不善言辞的小孟在参加了面试后效果却不理想。杨克军着急了,赶忙找到招聘负责人,虽然与对方并不熟悉,仍然苦口婆心地介绍小孟的具体情况,以致将其感动。最终,孟令辉得到了种子管理局的工作岗位,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走上科级岗位,工作业绩得到单位上下的一致认可。

  杨克军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每一名毕业生都是学校的名片,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多一分努力,学生的未来就会多一分希望。

  2008年元旦刚过,繁重的教学任务告一段落,杨克军借着农闲时节忙起了农技推广。这天,红兴隆农垦分局农业技术培训会现场掌声热烈,一个洪亮有力的声音在会场上响起。“很高兴来到红兴隆,看到在大旱之年依然取得了大丰收,我为大家感到高兴,但是,我们这个地区在玉米种植中仍存在品种更换不合理和施肥技术落后等问题,今天我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站在讲台上的杨克军刚刚担任八一农大农学院科研办主任,同时正在沈阳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正是准备毕业论文的关键阶段,他将宝贵的时间留给了台下种植户。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从事教学科研二十余年,杨克军坚持在教学、科研之余挤出时间,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作为垦区西部玉米高产创建首席专家,他每年深入垦区及地方基层开展高产攻关培训,组织参加培训近千场次,累计受益农民数万人次。他善于解答农民提出的生产实际问题,经常走到田间进行现场指导,为众多玉米种植户解决了难题。时间长了,熟悉的农民亲切地称他——“杨玉米”。

  2011年,杨克军走上农学院院长岗位,虽然政务繁忙,但只要种植户有需要,他都尽量抽出时间为他们服务。在杨克军的指导和带动下,以他的大弟子王玉凤为首的几位农学院青年教师已成为农户信赖的玉米问题专家。

   永葆本色 不忘初心

   杨克军始终保持着劳作田间的实践习惯,不知多少次,烈日将他脖颈后的皮肤晒出了水泡,表皮脱落后逐渐形成了暗褐色的斑块,他视其为光荣的印记,认为这才是农学人的本色。杨克军不再是二十多年前那个羞涩的大学毕业生,老先生们的教诲却始终牢记在他的心中。

  身为农学院院长,杨克军深知肩上责任重大,要实现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目标,人才是关键。几年来,他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举”的理念,在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花了不少力气。

  农学院多数教师擅长应用性科学研究,基础理论人才的缺乏导致学科发展的极为不平衡,在杨克军与班子其他同志商榷后,学院决定加大基础理论人才的引进力度,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第一个被引进的是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分子应用学博士赵长江,当时他已经做好了出国深造的准备,这位本科毕业于八一农大的校友在杨克军的劝说下回归母校,并不负众望,在农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农学院又陆续引进加拿大海归、环境科学研究教授徐晶宇和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孙晓丽,她们的加入既填补了科研领域的空白,也使学院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实力倍增。2015年,年仅28岁的孙晓丽被学校破格聘用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成为八一农大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园艺系青年教师居多,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薄弱。20123月,杨克军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大胆引进以李德泽研究员为首的园艺科研团队,并全力支持他们与大庆市大同区联合开展航天育种基地建设和相关科学研究,不但使这个团队带动了园艺学科的整体发展,还使其成为学校推进市校共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杨克军积极为学院引进人才,却不给自己增加助手,从来只考虑学院的整体发展。

  他担任院长以来,农学院新增种子科学专业、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国家级和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上也取得了突破。2016年,农学院获批“寒地作物栽培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该院首个国家级教学平台。20172月,学院再次获批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栽培技术与作物种质改良”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第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无论是在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杨克军始终如一、默默奉献,他不图名利、一心为公,是当代北大荒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记者:闯垒  闻世宇 

  • 八一农大官微
  • 八一农大学工在线
  • 八一农大青春在线
  • 八一农大本科招生
  • 八一农大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