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映像

【农大故事】校园里的文化人(三)

来源:新闻中心责任编辑:终审:王天亮发布时间:2018-05-25

 2fc878a6581eb93e757c771a2979158b.jpg

评论:喜迎六十华诞  共建文明校园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农大这个知识文化殿堂汇聚了各方才俊,沉淀着办学六十年的深厚底蕴,有术业精深的师者,有最具青春活力的少年,有连绵延宕、缤纷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让人心驰神往,浸润其中,成长进步,活成理想中的样子,做到最好的自己。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农大校园里,才艺达人为数众多,文化活动百花齐放,有13个教工社团、146个大学生社团,具备丰富的门类品种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诗歌、书法、绘画、摄影、诵读、声乐、舞蹈、茶艺、汉服、剪纸等传统文化活动,以及太极拳、羽毛球、网球、篮球、健美操、舞龙舞狮等体育文化项目。

  这些繁花似锦般绽放的活动,是完善自我身心、通向理想彼岸的不同路径,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努力践行,是对校园文脉的自觉维护传承,能够使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行为规范、精神动力等逐渐趋同共进,继而营造凝而不散的气场,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我校去年荣获黑龙江省“高校系统文明校园标兵”荣誉称号,今年学校党委工作要点提出“巩固文明校园创建成果,不断提升文明校园创建水平。”在此陆续推出校园文化人物(群体),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实践成就与社会影响,以点带面,倡导广大师生将爱好特长与工作生活融合结缘,自觉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加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喜迎八一农大建校六十周年,合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策划:新闻中心  校工会  校团委

  

倾情校史故事   矢志文化传承

——记退休教师冯学民

  hki.JPG

  六十年的办学历史,包罗万象,故事万千,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心灵宝藏,沉淀着几代农大人的精神底色;一甲子的奋斗历程,汪洋恣肆,浩荡前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时光长河,流淌着十余万名师生的情怀记忆。对于记录研究者来说,若能透视岁月烟尘,厘清依稀往事,握住片段时光,便是利校利人利己的幸事荣光,69岁的退休教师冯学民便是倾情其中的“传灯者”。

  2003年,怀着对学校搬迁梦圆的喜悦与感喟,冯学民撰写《裴峰遗梦》一文,对学校落址裴德,边疆办学时几次动议搬迁却未果的历史背景、成因、过程做了详尽的记述,生动地反映了学校多次谋求突围解困的艰辛办学历程,获得很好反响。2009年退休后,他释放出青少年时就深藏的文学梦想,更是把精力和闲暇投放到多年钟爱的校史故事搜集上,查档案、采访老同志、搜集相关资料,陆续写成文章30余篇,共约20余万字,这些文章分为“垦大春秋”、“裴德峰下”、“印象垦大人”、“故园情思”4部分,已在《黑龙江史志》等报刊发表10多篇。通过这些片段,试图为老一代农大人留住记忆,更为后人了解学校历史细节打开一扇窗口。现在,他正在将多年采写的文章整理汇总,拟作为宣传部立项的建校60周年书目出版。

  2006年,学校五十周年校庆前夕,冯学民受命牵头主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史(续编),1986——2006》。为此,在任农学院总支书记和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拟定编纂提纲、协调编写、统稿,并执笔写了19862002年部分。在冯学民看来,关于学校历史,虽两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史》及其它校庆书籍中有充分记载,但限于篇幅等原因,有些细节还未能全部反映出来,即使见闻、回忆、口述等文章,囿于体例和视角局限,未能充分表达。从覆盖全面的角度看,主干连同枝叶藤蔓,才共同繁茂荫庇后来人的精神世界;主流附带河汊溪流,更映照芸芸众生的鲜活面庞。八一农大厚重的历史仍需挖掘,45年故园的人文和环境生态也待展现,例如:八一农大是如何创建?王震校长究竟来学校多少次?农大办学45年的裴德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农大人还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此等等。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世事如烟,很多当时未被留意的历史细节悄然湮没,甚至模糊在当事人的记忆中。近些年来,冯学民一头扎进学校档案馆,在浩瀚的故纸堆中查阅了19581962年全部档案及其它时期的部分档案,并到牡丹江农垦局、省农垦总局和国家农业部,查阅当年有关八一农大的档案资料,还参阅一些老同志回忆录,采访了部分当事者,写出《八一农大的创建》《王震在八一农大》《八一农大建校日、校名和校牌》等文章,就有关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也为今后修订校史增加了新的资料。他还通过对几十位垦大人的描述,以及校园发生的故事,提供了八一农大多维而丰富的历史画面。

  冯学民一直与我校第二任校长姜瑞元的家人保持着良好沟通。20119月,他联系并促成姜瑞元长子姜小穗和家人,将父亲的遗物和回忆资料捐献给校史馆,丰富了馆藏。随后,在他的建议下,姜小穗撰写了5000多字的长文《危难追寻真理,太平守望富强——纪念父亲姜瑞元诞辰100周年》并刊发在校报上,提供了建校前辈先贤的宝贵史料。

  冯学民表示,自己多年来沉湎于此,源于个人经历和兴趣。1960年追随在十万转业官兵中的父亲来北大荒,在边陲小城虎林及乡野裴德,见证了先辈创业的艰辛;青少年时期做过农工、喂过猪,当过会计和副连长,多彩的乡村生活,生动的各色人物,繁杂的农活,春茂秋荣的广袤田野……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虽然后来上了大学,学农、教农,成为农学教授,但他“向来喜欢历史,无论是中国史、世界史,还是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的历史。在搜集撰写八一农大史料中,逐渐有了使命感。本人是农大子弟,多年耳闻目染,对学校有较多的了解,熟悉很多老一辈八一农大人,即使是建校领导也都有接触或谋面。”在访谈中,冯学民更感觉到了时不我待,“要抓紧访问老同志,否则八一农大很多史实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采访中令人感受颇深的是,冯学民老师虽已年近七旬,没有了工作压力,也没有任务在肩,无事一身轻,完全可以悠游岁月,尽享人生晚霞余晖,可他对八一农大仍然思之不忘,念兹在兹,自赋使命,自立选题,把挖掘校史故事、弘扬校园文化作为晚年的重要课题,在薪火传承中发挥余热,值得我辈感念珍惜! 

(文/天亮  / 学生记者:李炎群)

 

【农大故事】校园里的文化人(二)


八一农大官方微信

八一农大官方微博

省教育厅官方微信

八一农大校友微信

八一农大本科招生网
  • 八一农大官微
  • 八一农大学工在线
  • 八一农大青春在线
  • 八一农大本科招生
  • 八一农大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