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食品学院张丽媛教授团队于2023年4月发表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Food chemistry》(IF:8.5)的研究论文“AFB1 colorimetric aptamer 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AFB1 in ten different kinds of miscellaneous beans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s and smartphone imaging”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食品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卢利丰。
该论文针对黄曲霉毒素B1的高毒性及其在豆类等农产品中的污染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金颗粒和智能手机成像的比色适体传感器,实现了快速、低成本、高灵敏的现场检测。通过结合黄曲霉毒素B1特异性核酸适体与纳米金颗粒的相互作用机制:当黄曲霉毒素B1存在时,适体优先与毒素结合,导致纳米金颗粒聚集变色(蓝色)。通过紫外光谱或智能手机RGB分析(计算蓝/红比值)定量毒素浓度,检测限低至0.08 ng/g(光谱法)和0.081 ng/g(手机法),线性范围0.2–8.0 ng/g(R²=0.9989),且对重金属、其他真菌毒素等干扰物表现出高特异性。实际检测10种豆类样本的回收率为87.18%–110.24%(RSD≤4.66%),全程仅需15分钟。此研究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高效、可视化的解决方案,技术框架可适配其他毒素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高被引论文是指在同一ESI学科领域内,近10年发表的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排名全球前1%的论文。若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内被引次数进入全球前0.1%,则进一步被列为热点论文(Hot Papers)。这些论文通常代表学科前沿或重大突破,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