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025年7月2日头版
何以“八一农大”系列报道之一|一所会发光的学校——
八一红星光芒闪耀
□本报记者 蒋平
1958年春,一列列满载着解放军转业官兵的火车疾驰北上,开往佳木斯市及密山县城。车站前,是醒目的巨幅标语:“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车站外,是涌动的人潮交织成满眼的绿色。人们像编成梯队似的向着各地进发。这是农垦历史上壮阔的一幕,十万转业官兵怀揣着“向地球开战”的豪情壮志挺进北大荒。
随着这支强大的生力军带来勃勃生机,这块沉睡了千年的亘古荒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鉴于黑龙江垦区发展将急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经当时的中共中央委员、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倡议,农垦部党组织决定,为适应农垦事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创办一所东北垦区自己的大学。
1958年7月19日,按照农垦部指示,铁道兵农垦局宣布成立“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1959年6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命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此,这所选址在当时密山县裴德境内的学校,把科技之火传遍了垦区开发建设的每个角落,获得了“垦区黄埔”的美誉。
荒原建校 艰苦奋斗
建校之初,全校只有不足6千平方米的简陋校舍、5名教师、5千册可用图书以及少得可怜的实验仪器。为补充师资,学校从垦区各农场选调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队院校转业教员来校任教,又从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等多所大学陆续选调一批应届毕业生和在职教师,他们当中包括硕士研究生和留苏毕业生,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拓荒者奠定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基础。
现年88岁的王法政便是这组群像中的一枚剪影。“1960年,我分配到八一农大工作。当时校园里大部分都是平房,唯一的一座红色小二楼便是我们的教学楼。晚上回到宿舍,大家睡大通铺。一道火墙之隔,便是女教师宿舍。脚底下挨着火墙,烫得不敢挨不敢碰,一觉醒来脸上都是霜。”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曾任农学院栽培教研室实验室主任的王法政告诉记者,当时条件艰苦,教学条件十分有限,由于针对机械作业的教材无人编写,学校决定派教师到农场实地学习。王法政被派宝泉岭管理局,他拜农民为师,学习机械耕种经验,真实的田垄就是最生动的课堂。“通过实地锻炼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回来编写教材、课堂教学心里就有底了。”王法政告诉记者,当时在校教师都会下到农场基层进行锻炼。
“没有标本,我们就自己做;没有教学挂图,我们就自己绘……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们学懂弄通。”王法政说,当时教研室的老师们制作了包含腊叶标本、浸泡标本、固定盒装标本和实物标本等在内的200余份标本和模型。其中,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一份穗分化放大模型。“制作完成的放大模型是半透明的,实际上穗子在分化阶段也是半透明的,我们感到非常贴合实际,相当直观!”
扎根龙江 无私奉献
1984年12月,中国政府与加拿大政府签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项目”,为八一农大开展国际交流开辟了道路。学校开始花大力气选送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修或攻读研究生。翟瑞常与其他几名青年教师远渡重洋到加拿大求学深造。三年后,他获得了圭尔夫大学的硕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国外,导师也挽留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他还是选择了按期回国、服务龙江。
1997年,翟瑞常走上了校长岗位。这时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涌现出郭玉、刘惕若、辛惠普、杨方人等老一辈模范群体,毕业生成为了垦区建设的骨干栋梁,大豆“三垄”栽培技术、“恩地”种衣剂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在垦区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有效转化,创造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学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垦区黄埔”。但是,学校毕竟办在边疆农村,面临着许多城市院校所没有的特殊困难。
2002年11月,大庆市传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落户”的重要信息,再次点燃了八一农大人的迁校梦想。学校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宝贵历史机遇,仅用30天的时间,就争取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并与大庆市政府达成迁校协议。2002年12月31日,省政府正式做出同意学校搬迁的决定。
由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高高举起了二次创业的大旗。2003年1月6日,由校长徐梅担任总指挥的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进驻大庆;3月20日全面开工;10月15日,万余名师生全部进入新校园。八一农大人横跨黑龙江省东西部七百余公里,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了300天完成了总面积24万平方米的建设工程,在一片平地上建立起新的家园,创造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搬迁的奇迹,将创业者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迁校庆祝大会上,时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称赞:“这是黑龙江省高校建设史上的一次创举。北大荒精神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巨大的力量,是八一农大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黑龙江省的一笔宝贵财富。”
迁校从根本上改善了办学环境、化解了生存危机,为学校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学校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从迁校梦到强校梦,八一农大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负重致远 再谱新篇
“这台是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这是2BF-48小麦条播机,这是东德E512联合收获机,这是东风-90联合收获机……这些都是从密山老校区陪我们一路走来的老伙计了,他们之中既有从国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典型代表,也有我们本土生产的产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与精准作业岗位科学家张伟带记者走进了工程学院附近的一处室外“农机博物馆”,如数家珍般讲述着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每一枚坚实足迹。
迁校二十二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内涵建设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办学活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20余万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50个本科专业,涉农专业占比78%,一流专业占比50%。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相继设立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4人、省级高层次人才95人。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攀升,建立了30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及7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建了10个北大荒农垦集团创新研究院、4个校地产教融合基地和15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大豆宽台大垄匀密高产栽培技术”“‘狮白鹅’选育及‘玉鹅’生态种养模式”“现代化农机关键技术及装备”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转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回首67年,八一农大以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北大荒精神为底蕴,凝练升华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的“八一农大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八一农大人在偏远落后的边疆农村走过了45年的奋斗历程;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八一农大人在新世纪里以迁校为契机实现了全面发展的大跨越。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一所旨在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等学府,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必将为奋力谱写特色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农业大学建设新篇章而奏响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