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学院 董晓威
董晓威,教授,硕士生导师,工程学院(航空学院)机械系教师;兼任中国现场统计学会智能运维分会理事、黑龙江省热处理学会理事。他坚守教育初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将二十三年光阴酿成了教育沃土上的醇酒,是他学生心中的“威哥”。
一、讲台为舟,载着青春穿越知识迷雾
23年的风雨历程,他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深耕于教学一线,主讲多门课程,曾在教研室困难时(三名教师外校同时攻读硕士)一学期承担3门新课,此中的经历极大地历练了现在坚韧、熬夜与持续工作的作风。2011年于哈工大机械制造自动化系深造,主攻机床数控技术。主持完成黑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编写2部规划教材,现主讲《机械工程材料》和《数控技术》两门课程。
本科教学离不开班主任工作,20多年来担任机制专业4届班主任、交通专业1届班主任,似兄长一样带过5届学生,与学生摸爬滚打共同度过了15个春秋,每每电话、微信中的“威哥”,听起来非常的激动和自豪,能得到学生如此的认可非常荣幸。所带领的工程学院2025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班,保研人数多达4人(占机械工程专业保研总人数44.4%),其中推免985高校2名,国防七子高校2名。那些被称为“威哥”的岁月里,他用兄长般的臂膀,托起了无数年轻的机械梦想。
二、田野为卷,用专业笔墨书写服务担当
2020年3月寒夜,董晓威教授手持测温仪,在宝泉岭农场稻种催芽车间记录温度,睫毛结霜仍坚持工作。那些天,他走访三个农场,收集农户关于插秧机卡苗、育秧盘湿度控制等“土问题”,化为教案素材。在建三江水稻产业研究院,他珍视农机手绘制的改良草图,坚持将论文写在田埂上,让科研充满“泥土气息”。
二十三年光阴,董晓威教授把自己活成了一枚齿轮——在教学齿轮箱里传递知识扭矩,在科研主轴上切削创新精度,在服务链条中链接田野需求,这位教育者的故事,正像北大荒的麦穗般,在岁月里慢慢沉淀出饱满的金黄。

工程学院 乔春蓉
乔春蓉,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从教二十八年来始终坚守工程图学教学一线。她以“尺规作圆”为准则,以图纸为媒,匠心灌注毫厘之间,用工程语言的“严格之美”塑造学生的职业人格。近三年承担29个班级教学任务,完成教学时数超1300学时,审阅图纸逾万张,始终保持教学零事故。
一、教学创新,构建育人新范式
她主持校级精品课《计算机绘图》,累计授课2300余人次,平台浏览量超620万。创新设计“趣味三维建模任务”,激发学生兴趣,课程资源被多校借鉴并入选示范教学包。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机械制图》及习题集,引入VR动态扫码技术,破解教学难点。开发31个习题解析视频,被学生称为“制图学习的救命稻草”。主持省级教改及院级“揭榜挂帅”项目,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实践获校教学督导简报表扬。指导的青年教师获校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二、严把质量,锤炼职业素养
她坚持课前早到、课后答疑,二十八年如一日。践行“图纸零误差”,批改精细至1毫米,以严谨涵养工程素养,被誉为“行走的绘图标准”。近三年指导学生完成手绘与计算机图纸近万张,夯实基础;引入分组实训,对标大赛前沿,推动《计算机绘图》课程平均成绩超85分,教学评价达97分以上,助力学生实现从“绘图纸”到“造模型”的能力跨越。
三、竞赛育人,赋能学生发展
近三年指导“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国赛个人三等奖1项(实现学校国奖零突破),省赛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团体三等奖1项,个人获“优秀指导教师”。打造“赛训一体”训练营,形成良性机制,通过为企业提供三维建模技术支持反哺教学。
乔春蓉老师以二十八载坚守践行“图学育人”使命,以精品课程打破学习壁垒,以规划教材重构知识体系,以万张图纸批改塑造学生“毫厘必较”的职业人格。从绘图纸到三维云平台,她始终以“尺规作圆”的初心贯注毫厘之精,以严谨与创新诠释新时代工程教育者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