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黑龙江垦区同根同源、同生共荣,是北大荒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学校扎根龙江沃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铸魂育人的鲜明特色。2019年,学校以建成北大荒精神展示馆为契机,成立了北大荒精神学生宣讲团,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宣讲阵地、丰富活动形式,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北大荒精神育人体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本项目以“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北大荒精神”为主题,深入挖掘北大荒精神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宣讲团立足学校与垦区共同发展的历史渊源,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特色资源,将北大荒精神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宣讲团工作围绕“四个一”体系展开:高举“一面旗”(北大荒精神旗帜引领)、拧成“一股绳”(汇聚青年力量打造宣讲队伍)、织密“一张网”(打造多维互通宣讲阵地)、绘好“一张图”(开展特色活动提升育人成效)。通过学生宣讲团这一载体,实现从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传播转变,从校内育人向社会辐射转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育人新模式。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2019年,学校建成北大荒精神展示馆,并先后获批北大荒精神学术交流基地、黑龙江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北大荒精神研修基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教育部北大荒精神红色研学基地以及黑龙江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北大荒精神宣讲团充分利用和发挥北大荒精神展示馆和基地影响力,持续利用北大荒精神凝聚宣讲团精神力量,提升宣讲团成员认同感和使命 感,让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成为每一名宣讲团成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北大荒精神这面光辉旗帜牢牢扛在肩上。
(一)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宣讲体系
北大荒精神宣讲团采用“1+1+1+N”模式运行,即1个北大荒精神研究理论专家指导团队,1个教师管理团队,1个校级宣讲团队,N个院级宣讲小队。宣讲团聘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大荒精神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陈彦彦,学校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杨艳秋,北大荒历史研究专家、我校退休干部冯学民担任指导专家,对北大荒精神宣讲的理论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党委宣传部宣传科、意识形态科教师负责联系学生实际,设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宣讲团骨干成员负责制作宣讲内容、开展专题宣讲。师生共同完成选题、列纲、撰稿、试讲、审核、宣讲各个环节。
宣讲团实施完善的选拔培养计划,经过自主报名、学院推荐、面试选拔,宣讲团吸纳了一大批宣讲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宣讲团现有成员62人,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不同学历。通过理论培养、技能培训、竞赛比拼等培养出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宣讲骨干,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宣讲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北大荒精神学习中充分发挥朋辈引领功能。
宣讲团成员季可心为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讲解北大荒精神
(二)拓展宣讲阵地,构建多元矩阵
北大荒精神宣讲团以北大荒精神展示馆为主阵地,积极挖掘校史陈列馆、北大荒精神星光展廊、北大荒精神长廊、王震将军塑像、将军广场、迁校纪念碑以及“裴德学堂”自习室等红色资源,打造校内2.5平方公里北大荒精神研学路线。将北大荒精神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学生骨干培训、党员培训、毕业生离校教育相结合,贯穿全学程,努力让每一名农大学子厚植北大荒精神基因。先后开展北大荒精神走进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实验中学、兰德湖学校等大中小学20余场。创新打造“进社区-进教室-进操场-进学院”的多元宣讲矩阵,精准对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少数民族学生等不同群体,实现北大荒精神教育全覆盖。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宣讲团通过历史影像和口述史料,生动讲述王震将军“边垦边教、寓兵于农”的办学思想;在课余时间走进教室,为同学们带来别样的思政“加餐”;与学生骨干代表围坐操场,开展“交流式宣讲”;走进学院,勉励少数民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宣讲团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开展北大荒精神宣讲活动
宣讲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宣讲空间,通过“北大荒精神宣讲团”B站平台发布系列宣讲视频32个;“八一农大北大荒精神宣讲团”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各类宣传图文145条。2020年参与《光明网》“光明大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突破93万。2022年,联合大庆市广播电视台建成网上展示馆,打破空间壁垒;连续3年参与学校招生宣传线上直播。宣讲团积极构建融媒体宣传矩阵,拥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6个自媒体平台,粉丝超2000人,发布各类宣传作品300余条,累计浏览量达100余万次,传播效果和育人成效显著。
(三)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育人实效
通过开展走出展馆、走出校园、走出大庆的“三步走”活动,努力提升宣讲团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2023年5月,宣讲团代表学校参加大庆市大学生(青年)体育文创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活动中宣讲北大荒精神,受到大庆市副市长朱清霞及大庆市民的高度认可。2023年7月,宣讲团组织前往北大荒博物馆及省委党校主题教育教室开展主题研学活动。2024年11月,宣讲团举办学校首届“赓续红色血脉、传播时代强音”北大荒精神宣讲大赛,让宣讲员突破场馆空间限制走上大舞台,学校党委副书记,学校各部门、各学院领导及师生400余人现场沉浸式感受北大荒精神的波澜壮阔。2024年寒假期间,抢抓冰雪旅游资源,宣讲团积极开展北大荒精神推介,接待省内外游客350余人。2025年4月,与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精神宣讲团、大庆师范学院口述文化社、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红医精神宣讲团共同举办“黑土地上的精神力量——大庆四校红色社团精神传承主题交流活动”。2025年暑期,宣讲团开展跨越千里的精神寻根之旅,他们追随王震将军开发北大荒的足迹,辗转哈尔滨、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宝泉岭、齐齐哈尔等地,历时15天,累计行程逾2000公里。在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壮阔图景中,他们探寻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用心感受“北大仓”丰收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
宣讲团牵头组织大庆思想红色社团开展精神传承活动
宣讲团还依托学校红色精神和农耕文化打造大庆市青少年北大荒精神科普基地,年均接待中小学生1100余人。连续多年组织宣讲员赴垦区和老校区开展感悟北大荒精神实践活动;深入成员家乡所在地中小学开展宣讲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定期组织内部比稿会,提升成员宣讲能力。
高新区学校来校开展研学活动 参观北大荒精神展示馆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一是宣讲活动数量多,覆盖面广。自宣讲团成立以来,其开展的宣讲活动覆盖面广泛、影响深远。依托北大荒精神展示馆,宣讲团已累计接待校内师生、社会团体及上级领导参观学习超过350场次,覆盖受众突破2万人次。同时,宣讲团积极走出展馆,深入不同场合开展各类宣讲150余场次,影响听众达1.2万余人次。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宣讲活动,北大荒精神宣讲团已成为弘扬和传承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平台和生动载体,不断推动北大荒精神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宣讲团成员张博睿为应用科技学院学生党员介绍北大荒精神
二是育人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宣讲团获批团中央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获评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省级三等奖4项,连续3年获评学校优秀社团及5星社团,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校级项目1项,发表北大荒精神相关学术论文4篇。成员个人发展同样亮眼,多人活跃在省市及各类演讲比赛的舞台上,担任各级学生干部,2人当选大庆市萨尔图区青联委员。宣讲团成员累计获得各类奖励120余项,更有9名毕业生选择扎根黑龙江垦区就业,真切体现了北大荒精神育人的深远影响与实践价值。
宣讲团成员王子铭、刘子维获得黑龙江省英烈讲解大赛二等奖
三是社会影响广泛深远,媒体关注持续增强。宣讲团相关活动获得人民网、央广网、东北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社会反响热烈。尤其2024年举办的“赓续红色血脉、传播时代强音”北大荒精神宣讲大赛,得到《人民日报》、央广网等重要媒体累计报道20余次,有效扩大了北大荒精神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在更广范围内的弘扬与传承。
(二)经验启示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教育原动力。将灌输式、被动式教育改为启发式、主动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朋辈引导方式,以青年视角解决青年困惑,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聚焦全员育人,深化学习教育领悟力。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建设模式充分联动专家、教师和学生,各群体发挥自身优势、密切配合,确保队伍建设、内容研发、活动开展各环节稳步推进,形成教育合力。
三是把握学生特点,提升学习教育接受度。善于用“小切口”反映“大变迁”,融入专业特色和自身经历,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体系讲透北大荒精神,帮助学生将精神学习与个人发展结合。发挥网络优势,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利用网络辐射带动优势,创建“互联网+”宣讲载体,构筑立体式宣讲网络,扩大教育覆盖面。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深挖历史脉络,构建多维度资源整合模型
组建由北大荒历史研究专家、思政教育专家及场馆策展人构成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时间线和重大事件,剖析北大荒精神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系统梳理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从历史背景入手,挖掘关键事件和人物贡献,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时代内涵,形成理论研究报告,明确场馆育人功能定位。构建“历史维度-文化维度-教育维度”整合模型,将零散资源进行结构化整合,形成完整育人资源库。
(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互动式教育转型
以北大荒精神展示馆为主阵地,整合校内场馆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红色场馆实践路线及育人课程体系。丰富展陈内容,开发校园文创产品,提升学生参与感。激活校外资源,与政府、学校、社区、媒体协同育人,联动北大荒博物馆等成立展馆联盟,构建外循环育人体系。打造辐射大庆市、延伸至全省的红色场馆实践育人线路和课程体系。
发掘北大荒精神新时代内涵,构建“筑基课程”“研学课程”“活动课程”等特色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全学程。以“五个一”为保障(打造一台特色鲜明的北大荒精神主题文艺演出、培养一批能深入阐释北大荒精神的师资力量、定期开展一场关于北大荒精神时代价值的交流活动、开展一批师生参与的北大荒思政实践课程、定期组织师生参观一次北大荒精神主题展馆),推动红色场馆成为沉浸式学习平台。
(三)建立动态评价体系,科学评估育人成效
以培养具有北大荒精神烙印的时代新人为核心,细化“知农爱农”情怀培育、思政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增强等评价导向。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建立成长档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跟踪学习进展与成长轨迹。从知识掌握、情感认同、行为转化三个维度研制科学量化指标,全面客观评估育人成效,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四)强化交流合作,扩大辐射影响
依托龙江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及各高校文化精神特色,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共同策划主题活动,推动红色精神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提升育人实效。积极参与全省全国红色精神宣讲交流活动,选派优秀成员参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会等活动。加强与其他高校红色社团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宣讲团建设水平和影响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大荒精神宣讲团将继续深入挖掘北大荒精神的时代价值,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完善工作机制,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