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布局中,人才是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并强调“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大庆市以打造“东北地区人才集聚回流先行地”为目标,围绕“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支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协同,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生态。这一实践不仅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大庆样本”,更成为新时代东北振兴的重要观察窗口。
一是在政策层面,大庆市密集出台了《新时代大庆人才振兴20条》“领航英才庆雁支持计划”等“1+N”政策体系,形成覆盖“引育用留”全链条支持。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费及100万元购房补贴,对青年人才实施“庆蓝优引”计划,通过校园直引、市校合作等方式引进大量人才,政策“真金白银”效应持续释放。
二是在平台层面,依托“政企校”人才发展联合体,整合大庆油田、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优势资源,建成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创平台162个,推动页岩油开采、光伏储能等关键技术攻关,在种源创新、绿色生产、智能装备等关键环节取得一系列突破,科技成果转化额稳居黑龙江省地市首位,创新载体吸附力显著增强,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是在产才融合层面,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引入天津大学等高校团队攻关新能源技术,大庆油田与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开展实践研学与技术交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环东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孵化企业超百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增速黑龙江省第一。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格局加速形成,推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如何在既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放大“三位一体”战略效能,推动人才集聚回流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笔者认为,需从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底层逻辑出发,探索更具针对性的破题路径。
一是在教育赋能层面,重构人才培养供给链,破解结构性矛盾。通过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东北石油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增设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学科,压缩传统石油石化专业规模;同时依托大庆职业学院打造“工匠学院”,贯通“中职—高职—企业实训”终身化职教体系,联合企业开设“订单班”“微证书”课程,引入外部工程师兼职授课,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二是在科技赋能层面,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关,打通成果转化堵点。以“政企校”创新联合体为基础,整合油田、高校资源组建页岩油开采、光伏储能技术创新联盟,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吸引外部团队;构建“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三级转化平台,在龙凤经开区设成果转化专区提供“首试首用”场景,推广“专利分割+股权激励”模式,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持续提升,为新兴产业培育提供技术底座。
三是在人才赋能层面,推出梯度政策与服务生态,提升吸附竞争力。针对顶尖、青年、技能人才分类施策,延续“庆雁计划”百万补贴引才,新增“成果转化收益分成”;优化“庆蓝优引”青年人才政策,配套住房、教育保障;设立“工匠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人才转岗。同时构建“油城双优卡”数字平台,整合政务、生活服务资源,动态匹配供需数据,实现“一码通城”精准服务。
四是在区域协同层面,融入东北振兴大局,拓展开放引才空间。联合哈尔滨、绥化建设“哈大绥”人才走廊,在大庆设研发中心、哈尔滨布总部基地,探索“研发在大庆、转化在都市圈”模式;实施乡情引才“金桥计划”,建立“大庆籍人才库”,通过“院士回乡行”“校友创业赛”等活动吸引各地人才回流,强化情感纽带与资源联动。
五是在机制突破层面,深化改革破除瓶颈,激活内生动力。推行人才评价“贡献值”量化机制,将成果转化收益、技能带徒量纳入指标,试点传统产业人才“转型积分制”;引入猎头机构“对赌式”引才,设立“人才伯乐奖”;同步完善市场化引才服务体系,强化企业用工灵活性与激励机制,从“重引进”转向“引育并重”,为人才集聚回流提供长效制度保障。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不仅是人才战略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范式的革新。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壁垒、通过生态营造凝聚合力、通过产才融合释放动能,实现大庆从“石油之城”向“人才高地”跃升。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政企校”协同机制,探索“人才飞地”“离岸创新”等新模式,让教育科技人才成为驱动东北振兴的澎湃动力,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大庆方案”。
(作者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科技处研究实习员、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